第(2/3)页 梁高祖也不想看到秦王的势力无限膨胀,但那毕竟不是普通的功臣,而是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二儿子,不能像对待一般的功臣一样随便找个理由就干掉。 梁高祖虽然在三个儿子之间时常拉偏架,但他对秦王也还是有父子之情的。 沉默许久之后,梁高祖点头:「好,既然如此,那朕就让人去写一封诏书。」 太子和齐王大喜过望,告辞离开。 而在两人离开之后,梁高祖立刻找到当时的宰相,想要让他草拟这样一份诏书。 然而宰相陈叔达却大惊失色:「陛下,万万不可如此! 「秦王有大功于天下,岂可轻易废黜?更何况秦王是性情中人,性格极为刚烈,如果以这样不能服众的理由打压,恐怕他心中会忧愤难平,必有不测之疾! 「到时,陛下可是悔之晚矣!」 梁高祖再度沉默了。 他考虑再三之后,还是决定不再发这封诏书。 至于到底是什么让梁高祖放弃,这事不好说。 陈叔达的原话中有四个字最为关键:「不测之疾」。 「疾」字在古文中有很多的意思,比如损害、嫉恨、憎恶、迅速、勐烈等等。但此处的「疾」字只可能有两个解释。 第一个解释是它的原意,也就是「疾病」,第二个解释是它的引申义,也就是「缺点、毛病、祸患」等等。 陈叔达这番话,说的可谓是相当有水平。 他并没有说「不测之祸」,而是用了「疾」字,就同时表现出了两层意思。 第一层意思是说,秦王是性情中人,若是强行打压,恐怕他会因为气愤生病,忧愤而死。 这是在唤起梁高祖作为父亲的同情心。 第二层意思是说,若是强行打压,有可能会发生一些难测的祸事。 而这,则是在暗示梁高祖这么做的危险性。 至于梁高祖自己重点考虑了哪一层意思,那就只有梁高祖本人知道了。 李鸿运倾向于第二种。 显然,梁高祖此时虽然暂时放弃了治罪秦王的想法,但经此事件之后,他对秦王的猜忌会更加严重。 因为在决定下诏书又取消的这个过程中,梁高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即便他是皇帝,想要任意地拿捏秦王,也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。 而这种事情对于皇帝来说,是不可接受的。 即便对方是自己的儿子。 在历史上,皇帝亲自下手诛杀太子的事情尚且屡见不鲜,更何况秦王还不是太子。 宫中的情节暂时告一段落,李鸿运又将目光投向尉迟敬德的府邸。 之前他没有仔细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,此时拉进视角仔细观察,李鸿运差点笑出了声。 因为那个在尉迟敬德府邸外面徘回良久的光点,竟然是一名刺客! 显然,在之前太子和齐王拉拢尉迟敬德失败之后,他们换了其他的办法。 既然无法拉拢,那就刺杀。 尉迟敬德在秦王府中有着极高的地位,越是秦王的绝对铁杆、左膀右臂。 从事后来看,尉迟敬德也确实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巨大的能量,论功行赏他是第一位。 太子和齐王的决断倒是没毛病,唯一的问题在于…… 刺杀尉迟敬德? 这是什么样的脑回路才能产生的天才想法? 尉迟敬德在自己府中将所有的大门全都敞开,不安排任何护卫,自己就在房间中呼呼大睡。 而这个刺客在看到尉迟敬德如此坦荡之后,非常感动,于是叫醒了尉迟敬德说明来意。 两人竟因此成了生死之交。 而后,尉迟敬德对这名刺客好生款待,礼遇有加而后送走。 看到这一幕,李鸿运再度微微皱眉。 这显然有点过于理想化了,明显属于演绎之后的效果。 在李鸿运的干预之下,这一幕变成了更符合常理的样子。 尉迟敬德提前得知了刺客要来刺杀他的事情,于是将家中所有的大门全都敞开,自己呼呼大睡。 但这并非对刺客展示自己的坦荡心胸、试图用江湖义气的方式来让刺客折服,而更像是一种空城计。 完全违反常理地将大门全都打开,其实就是在暗示刺客:我已经知道了你要来刺杀我。 但我不仅不防备你,还把大门打开,让你随便进来。 那么,你敢来刺杀我吗? 李鸿运把自己代入了一下这个刺客的视角,发现被安排上这个差事,也是够倒霉的了。 刺杀尉迟敬德?太子和齐王是怎么想的? 齐王虽然打仗不怎么样,但个人武力值是不低的。结果尉迟敬德跟他对练,玩一样地从他手中夺槊,而且还一连夺了三次。 这样杀人如麻、几乎堪称当世武力天花板的人,刺杀个屁…… 于是,刺客在尉迟敬德府邸外面徘回了许久,最终还是怂了。 他完全不认为自己能在尉迟敬德已经知情的情况下刺杀成功。 虽然从表面上看尉迟敬德呼呼大睡、鼾声如雷,但谁知道他是不是装睡? 能在流血漂橹的战场上活下来的百战将军,打过多少大仗硬仗,见过多少阴谋诡计,会真的没有防备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