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1章 第二轮考试-《大奉太子爷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转眼间,就是十天后。

    所有的学子们养精蓄锐完毕。

    今天一大早,天还未亮,长长的队伍就排队到了贡院外。

    第二轮科举考试也正式开始。

    相比较第一轮考试大多数都是送分题,第二轮科举的难度就呈几何式上升。

    郭天翊要求在试卷里面除了正常的文科题目外,还加了大量的理科题目。

    这次同样是三套试卷。

    理科题目,自然是算术题。

    后世之人一提起古人的学习内容,就是四书五经之类,其实这是种误解,数学也一度是古代学子的必修科目。

    只是古华夏的学习与科技树最终长歪了,才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后果。

    古华夏从西周时期开始,数学就是“六艺”之一,是各大私塾学院的必修必考科目之一。

    那时候学院里的学生全是官家子弟,学习的目的也是专门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,数学要解决的问题,包括土地丈量、谷仓容积的计算、堤坝和河渠的修建、税收等等。

    当然,数学的实际运用不止于此。

    往小了说,历书的修订、日食月食时间的推定等等都需要你涉及到数学。

    往大了说,秦始皇修长城、隋炀帝开运河,武则天修通天大佛等等,都需要数学家的精确计量。

    秦汉时期,官家士族的娃娃从六岁起就开始学习,数学就是必修课。

    隋朝时期朝廷成立了专门教数学的学校,后面在北魏时期也设立过专门教数学的学校。

    唐初时期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,数学仍是六科之一,而且也设立专门的学校。

    古华夏在这些时期的成长路线都是正常的。

    古华夏跟国外相比,数学有多先进呢?

    可以这么说,从远古时期算起,直到14世纪,古华夏的数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。

    包括广为人知的勾股定理都比外国早了5个世纪之外。

    古华夏古代数学中,还藏有世界最早的几何学、最早的方程组、最古老的矩阵等等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朝廷支持数学的衍生出来的必然结果。

    但是唐以后,数学就不那么受重视了。

    大部分人完全都是研究四书五经。

    宋以后,学数学,全靠自学。

    甚至宋朝流传的解方程式方法,因为长期失传,到了清代后还被人们认为是天书...

    郭天翊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。

    文化与文化碰撞才能产生出新的火花。

    百家争鸣,才能进步。

    否则就会形成故步自封的局面。

    今天的考场里,学子们也纷纷皱起了眉头。

    当然,也有一些人兴奋的手舞足蹈。

    比如墨家的弟子。

    数学就是他们的必修课。

    今天的考试对他们来说太友好了。
    第(1/3)页